11月26日,在上汽大众成立40周年之际,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在上海签署延长合资协议,将上汽大众的合资期延长至2040年。
无与伦比的汽车市场规模与潜力
中国拥有着巨大的汽车消费潜力。过去几十年间,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井喷式的发展,从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到年销量的节节攀升,都彰显出其市场规模的庞大。据相关数据统计,近年来中国汽车年销量一直稳定在3000万辆左右的级别,即便在全球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中国汽车市场的基本盘依然稳固。这种规模优势使得任何一家汽车企业,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跨国车企,都难以忽视其存在。对于外资企业来说,能够在中国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就意味着拥有了可观的销售业绩和利润空间。
除了现有的庞大市场规模,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潜力同样令人瞩目。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汽车消费需求也在不断升级。从最初的单纯追求交通工具的实用性,到如今对汽车品质、舒适性、智能化等方面的高要求,消费者的需求转变为汽车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动力。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的逐步完善以及消费者环保意识的增强,都促使新能源汽车销量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外资企业看到了这一趋势,纷纷加大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投资,希望能在这一新兴领域分得一杯羹。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对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政策越来越宽松。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中国汽车市场在过去几十年间逐步放宽了对外资企业的市场准入限制。从早期的合资企业股权比例限制的逐步放开,到如今允许外资企业在特定领域设立独资企业,中国政府一直在营造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例如,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外资企业可以更加自主地开展业务,这大大提高了外资企业投资的积极性。这种开放的政策使得外资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战略规划和市场需求,更加灵活地在中国布局生产、销售等环节,从而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变化。
此外,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来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这些政策不仅惠及本土企业,也同样对外资企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比如,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方面,虽然补贴对象主要是符合一定条件的车辆,但外资企业只要其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同样可以享受到补贴优惠。此外,政府在汽车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如充电桩建设)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也为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外资企业可以借助这些政策东风,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加快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的速度。
外资企业与中国汽车业实现共赢
尽管市场准入政策逐渐放开,但目前外资在华投资仍以合资企业的形式为主流。许多知名外资汽车品牌都与中国本土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资关系,如大众与上汽、一汽的合资,丰田与广汽、一汽的合资等。通过合资,外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本土企业的渠道资源、对本地市场的了解以及政府关系等优势,快速打开中国市场。同时,本土企业也能从合资中学习到外资企业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互利共赢。合资企业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今仍然是外资在华开展业务的重要方式。
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之间的延长合资是双方的第二次续约,将合资期延长为55年。提前续约,充分体现了中德双方对40年合作成果的认可,对合资企业、中国汽车产业乃至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强大信心,也意味股东双方合力赋能上汽大众的未来发展蓝图已经清晰、坚实。
“大众汽车集团与上汽集团是中国个人移动出行领域的开拓者。40年前,我们携手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汽车合资企业之一。至今,上汽大众已赢得超过2800万名用户的信赖。此次合资合同续约,再次彰显了这一合作关系的深远意义,以及中国市场在大众汽车集团全球战略中的重要地位。秉持‘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我们正全方位加速上汽大众的转型步伐,计划至2026年推出全新一代电动车型。这也将使双方合作取得经济和技术层面的双丰收”,大众汽车集团负责中国区业务的管理董事、大众汽车集团(中国)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贝瑞德表示,“基于新的合作协议,我们将为上汽大众在新兴技术领域注入更多研发资源,从而更为深入地融入中国产业生态系统,充分发挥本地创新能力。由此,我们将能更有针对性地为中国客户打造专属产品,从而在智能网联汽车时代占据领先地位。”
不过,合资并不是惟一的合作方式,工信部装备一司原一级巡视员钱明华表示,高质量对外开放是必须坚持的国策,外资来华可以采取更加创新的合作方式。随着市场准入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外资独资企业在华也开始逐渐兴起。一些外资汽车品牌,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已经开始尝试设立独资企业,以便更自主地掌控企业的发展方向、产品研发和市场推广等环节。例如,特斯拉在上海设立的独资超级工厂,就是外资独资企业在中国成功发展的典范。特斯拉通过独资企业的形式,能够快速将其先进的电动汽车技术引入中国市场,实现高效的生产和销售,并且在短短几年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销售业绩。独资企业的兴起,标志着外资企业在华投资模式的多元化发展。
从中国汽车市场走向全球市场
随着中国本土汽车企业的崛起,合资品牌以及跨国车企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遇到一定挑战,但在中国生产的汽车产品一定全部要在中国市场出售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相当一部分合资车企以及外资车企已经转变思路,开启在中国国内和海外市场同步发展的新局面。
以福特中国为例,目前,林肯航海家、福特蒙迪欧、江铃领睿等车型从中国生产推向全世界,2024年上半年,福特中国出口同比增长45%,达7.5万辆。今年上半年,福特中国由亏转盈。
中国一直是现代汽车最为重视的全球化市场之一。自2002年入华以来,现代汽车持续加大在华投资,成立了65家法人单位,为1800万中国用户带来了高品质的移动出行新体验。现代汽车集团总部、现代汽车研发中心(中国)等内外部合作伙伴,将协同开发更多满足中国消费者需求的本土化电动车型,计划2025年开始逐步上市,到2027年构建完整的中国专用纯电动产品阵容。
据北京现代近期履新的常任副总经理李双双介绍,北京现代2024年出口业务实现了同比400%的增长;累计出口量已突破5万辆大关。目前北京现代的业务版图不仅覆盖非洲、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多个地区,更朝着现代汽车全球出口基地的目标稳步迈进。“在中国,为全球”的战略定位,使得北京现代的产品成功打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开辟了新的增长点,同时也极大提升了北京现代在全球范围内的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特斯拉的情况则更具代表性。据介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平均每30多秒就有一辆整车下线。2024年前三季度,上海超级工厂交付车辆67.6万辆,占特斯拉全球前三季度交付半数以上。10月,上海超级工厂第300万辆整车下线,其中1/3远销欧洲、亚太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上海超级工厂零部件本土化率已超过95%,在华签约的本土一级供应商超过400家,其中60多家供应商进入特斯拉全球供应链体系。据悉,这些供应商之中,不仅有本土的中资供应商,也有入华的外资供应商,他们实现了从中国到全球的市场拓展。
电动化、智能化是投资新机遇
市场总是快速变化,产品总是快速迭代,外资企业已经敏锐地看到了在华投资的新机遇。中国是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前沿阵地,新能源汽车销量在全球占比颇高。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新能源汽车领域,能够充分利用中国完善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电池原材料供应到电池生产、整车制造以及充电桩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国都有着较为完备的体系。外资企业可以与中国本土企业合作,或者直接利用这些产业链资源,降低自身的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此外,中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较高,市场需求旺盛,外资企业可以凭借其品牌优势和技术实力,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汽车智能化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中国在汽车智能化领域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拥有众多优秀的科技企业,能够提供先进的智能驾驶、车联网等技术解决方案。外资企业在中国投资,可以与这些科技企业合作,将先进的智能化技术融入汽车产品中,提升产品的竞争力。例如,一些外资汽车品牌已经与中国的华为、百度等科技企业开展合作,共同研发智能驾驶系统等智能化产品。通过这种合作,外资企业能够更快地适应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潮流,满足中国消费者对智能化汽车的需求。
整体来看,外资企业在中国汽车市场已经不只是投产线、投产品,同时更加注重投资技术研发,尤其是和中国本土合作伙伴一起进行核心技术攻关。
比如,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高翔表示,宝马要与中国顶尖科研力量合作打造产品,提供优质出行体验。奔驰计划与中国伙伴再投资超140亿元,丰富本土化产品阵容,部分新车型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
到2027年,大众汽车将在华将推出40款新车,其中,超20款为新能源车,并且还要在合肥建立大研发中心,强化研发,并与多个伙伴合作。
现代汽车则在上海设立中国前瞻数字研究所,聚焦自动驾驶、智能座舱、共享出行、互联技术与电动化领域。
日产汽车全资收购原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创新中心(上海),成立日产技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
适应新变化 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凡事一定有两面性,新机遇同时意味着新变化和新挑战。必须看到的是,近年来,中国自主汽车品牌发展迅猛,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化领域。许多自主汽车品牌通过自主创新、技术研发和市场拓展,已经具备了较强的竞争力。例如,比亚迪、理想、问界等品牌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份额,并且在产品性能、价格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优势。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面临着来自自主汽车品牌的激烈竞争,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产品力和品牌力,才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
尤其是,中国汽车市场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消费习惯,与国外市场存在较大的差异。外资企业要想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就需要深入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喜好和消费心理,对产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和营销。例如,中国消费者对于汽车的外观设计、内饰舒适性、售后服务等方面有着特定的要求,外资企业如果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要求,就可能导致产品在中国市场不受欢迎。此外,在营销渠道、品牌宣传等方面,外资企业也需要根据中国市场的特点进行调整和优化。
面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和竞争压力,外资企业需要进一步深化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或者进行战略调整。在合作方面,可能需要加强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领域的合作,共同打造更具竞争力的汽车产品。在战略调整方面,外资企业可能会根据自身的优势和市场需求,调整在中国的业务布局,比如加大在新能源汽车或智能化领域的投资,或者优化合资企业的股权结构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外资企业必须加速本土化进程。这包括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营销推广等方面更加贴近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例如,在产品研发方面,外资企业可能会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招聘中国的科研人员,根据中国消费者的反馈对产品进行改进和优化。在生产制造方面,会进一步提高在中国的本地化生产比例,降低生产成本。在营销推广方面,会采用更符合中国文化和消费习惯的营销方式,提高产品在中国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当然,外资还需要拓展新兴领域的投资。比如,与汽车产业强关联的储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产业,都存在巨大的市场机遇。中国储能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如2024年1~10月,中国储能相关企业在海外市场已拿下超120个订单,总规模超115GWh。此外,中国政府出台系列政策支持储能产业发展,如上海临港新片区推动新型储能示范应用,计划到2025年实现应用规模50000kWh、产业规模500亿元,到2030年应用规模达300000kWh、产业规模达千亿级。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2023年已超5000亿元,预计2026年突破万亿元,2030年至少突破3万亿元。据预测,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27.6亿元,2035年有望达3000亿元。
目前,特斯拉首家美国本土以外的储能超级工厂已经落户上海临港,工厂目前正在加速建设中,预计将按计划在2025年第一季度投产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系统Megapack,年产能将达1万台,供给中国和全球市场。这也将为特斯拉目前盈利增速最快的储能业务带来进一步飞跃。
毫无疑问,中国汽车市场凭借其庞大的规模、巨大的增长潜力、开放的政策环境等诸多优势,依然是外资投资的热土。尽管外资企业在华投资面临着本土品牌竞争、文化差异等诸多挑战,但同时也拥有电动化、智能化等发展机遇。相信在今后,外资企业通过深化合作、加速本土化进程、拓展新兴领域投资等方式,继续在中国汽车市场深耕细作,谋求更大的发展。可以预见,中国汽车市场在外资的持续投入下,将会更加繁荣,而外资企业也将在中国这片热土上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