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篇关于“如何判断汽车品牌或车企会破产”的文章中,有读者留言提出不同观点。笔者的观点是销量绝非判断主机厂实际状况的关键参考,可是有读者却坚持认为销量至上;那么就围绕销量的话题再展开一番讨论吧,在自主品牌里有一些值得参考的品牌,比如众泰、猎豹、中华汽车等。
在一系列破产的车企和知名汽车品牌里,众泰汽车应当是关注度最高的。
曾经的“众泰皮尺部”几乎是该阶段里自主品牌爱好者自嘲的大梗,可是真正了解众泰汽车的人不会不知道它曾经的辉煌。在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相当低的阶段里,众泰汽车的年销量一度达到33万辆!这是什么概念呢?
同年份的吉利汽车销量是76万余辆,稳居自主品牌第一;奇瑞汽车同年销量刚刚超过70万辆;现在很红的比亚迪汽车同期也就是不到49万辆。可以说当时的众泰汽车是名列前茅的,然而说破产也就破产了,就算是破产的那一年的销量也超过一部分自主或合资品牌。所以如果单纯看销量的话,众泰不应该破产才对,可是采用“拿来主义”且毫不加以改进的众泰注定会被淘汰。
同理,在电动汽车时代里,谁也不知道哪个品牌或哪家车企会被淘汰。
因为电动汽车不需要“拿来主义”但都大同小异。
同质化的电动汽车
在蒙住车标的前提下让同一个人去开售价超过20万元的电动汽车,客观上没有多少人能通过驾驶感受分辨出哪款车是哪个品牌。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些车真得大同小异——两驱车都是后置后驱,四驱车基本都是前电机加后电机的组合;悬架系统大概率是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的组合。重点是电动机的动力曲线高度相似,并且是不需要变速器的。于是车辆的加速感受和曲线几乎相同,除极个别按照燃油车动力曲线去调校电动机的车辆会有些特殊,可是这样的车又是屈指可数。
重点:
电动、电池和电控大都不是车企自主研发,核心三电系统主要依靠供应商。
知名供应商有宁德时代、国轩高科、孚能科技、LG新能源、蜂巢能源等等动力电池制造企业;还有上海电驱动、大郡电机、大洋电机、江特电机、精进电动、华域电动、联合电子和西门子等等电动机供应商;电控供应商主要有汇川技术、大洋电机、均胜电子、卧龙电驱、英飞凌等等企业。
依托于相同的供应商企业打造驱动方案基本相同的电动汽车,这些车能有什么大的差异呢?所以电动汽车确实存在同质化的现象,甚至连外观和内饰设计都在趋同。
现在还认为销量可以用于判断电动汽车品牌或主机厂的未来吗?
说句大实话:连创立三两年的车企都能打造出超高性能的电动汽车,那么任何一家传统车企拿出断腕的勇气去制造电动汽车的话,短时间内都能打造出水平相当或更高的车辆。
电动汽车主机厂即将没有技术层面的角逐,最终比拼的是什么呢?答案当然是成本控制能力。于是短期内可以通过人力资源成本控制车辆制造成本的车系会有一定优势,可是这种控本方案是双刃剑,久而久之会影响车辆的品质;当车辆的产品力下滑的时候,曾经看似缺乏竞争力的品牌又能急转直上。所以在电动汽车时代里根本没有永恒的王者,或者说任何看似强力的品牌随时都能被取代——毕竟所有主机厂的技术门槛都是一样高。
现阶段看汽车品牌则不需要重点看销量,重点看企业管理文化,成本控制方法和真实员工对企业的美誉度,这些才是判断一个品牌和一个主机厂是否有长远发展潜力的参考。
目前看来应当是自主品牌有很大潜力,但从燃油车切换到新能源的速度过于快;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不过底子还是很扎实的,只要能克服这些难题则未来会大有所为。同时还有德国、日本和美国的传统车企不容小觑,这些看似在汽车电动化阶段相当被动的企业,其营收数据普遍值得深度解读;这些老牌车企实际是耗得起的,现在不过是看个别车系的内耗,待到恰当的时机很有可能逆转局面。
笔者认为先放缓价格竞争,让上中下游企业缓一口气,之后再重塑产业模型才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