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探索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实施途径、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目前可以看得到,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必要性不言而喻。
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这释放了什么信号,家校该如何应对?央视网教育频道《中国教育观察》本期节目请到的是北京宏志中学的校长赵勇,看看他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北京宏志中学又有哪些举措……
记者:请问中小学生学习人工智能的必要性有哪些?加强人工智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赵勇:这主要是从国家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角度,无论从教育部还是北京市教委都颁发了相关的文件在中小学推行人工智能教育。一方面,这体现了国家意志,从国家来讲需要这方面的创新人才;另外从首都教育来讲也需要打造能够支撑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的人工智能的教育生态来更好的支撑教育强国以及北京的这种教育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从学校来讲,作为人工智能这个时代也必须跟上这个脚步。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来撬动学校的整个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还有学生的身心健康、家校协同以及学校的管理一系列的变革能更好地促进学校高质量发展;那么从孩子个人来讲,一方面他从这种学习的方式,特别是获取知识的方式还有这个促进他的个性化学习,同时在项目式的、还有跨学科式的人工智能研究方面也能提升他的这种数智素养、以及综合创新能力以及他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更好的驾驭人工智能。
记者:北京宏志中学作为教育部第一批公布的人工智能教育基地校之一,有哪些举措落实这一战略方向?
赵勇:作为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也是首都在教育领域方面25所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的应用示范校,同时也作为北京市的智慧校园示范校,学校对这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设计和实施。首先出台了学校智慧校园建设以及人工智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案,结合顶层设计和应用为王、安全可靠还有分类推进的原则,在这种课程的构架师资队伍的建设以及课堂教育教学的改革包括学生还有家长这方面的管理,促进学校全方位的在教、学、考、评、研、管、训这几个领域进行一体化的智能体系建设。首先学校在师资方面就进行了一个统筹,因为作为学校人工智能教育的一个重点单位,师资是最重要的,所以学校也从四个方面进行发力,一方面在校本培训方面让老师能够尽早的了解人工智能、了解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了解如何提升学生数智素养方面进行了培训。我们请一些高校、头部企业的专家定期给老师们进行专题讲座。另外依托学校的这个青年教师共同体、还有骨干教师发展共同体进行专项的培训,比如我们对青年进行了青年教师启航班专题培训,从大模型的应用、参观头部企业来提升他们对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应用的意识和使用的技巧;另外一方面,号召全体老师每个人都有一个自己的大模型,无论是像Kimi、文心一言、豆包都可以。每两周会进行一次这种大模型的应用的交流;另外一方面,也是搭平台,比如说我们实行了学校首届数字人创意大赛,有30位教师都提交了作品,其中有一位李静老师,还参加了首届全国的数字人大赛,还获得了相关的奖项。这些撬动老师积极地来了解人工智能使用人工智能大模型。另外一方面,学校为了加强人工智能基地建设还开发了这种协作体建设,从高校头部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等我们举行了五位一体的这种人工智能教育协作体的建设。还有一方面,就是学校加强了这种课程因为作为学校啊课程供给或者重构学校的课程也是一个软实力的体现。学校也构建了三级课程,一方面面对全体学生进行了这种普适性教育;一方面通过通用技术还有信息课来进行这种通识性的培训。另外我们也倡导老师们利用各节课、各个学科都进行这种人工智能教育的渗透。同时也学校举办了像这种科学节、数学节等一些大型活动来助推人工教育的发展。对学生来说,还请孩子们走进知名高校、头部企业来进行实地参观。那么这些举措,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来扩大孩子们对人工智能的这种认知。第二方面,就是对学有兴趣的孩子,我们从两方面发力。一方面依托一些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地理、化学、包括心理这些学科进行人工智能教育的拓展课程,这些拓展就体现在比如当前这些人工智能对于这些学科的前沿发展是什么,如何应用,对学生等于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这种人工智能素养;另外一方面,是我们的特色,我们跟各大行业进行了对接构建了相关的人工智能的这种创意课程,比如针对咱们的交通、金融还有石油等等,这些行业真正在企业这个运营中使用人工智能,但是这些大模型是怎么构建、怎么训练、怎么在这个实际生活中实际应用,让学生进行全链条的感知和训练。有一次我们在寒假进行这种打标训练,孩子们最深的感受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前提就是人工,在人工智能的背后就要付出很多艰辛的劳动,比如像对于一个产品的打标,要标记几千次,这样才能更加精准。这对他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还有应用起到了非常好的促进作用。对于学有特长的学生,我们有一个特殊的课程,就是竞赛课程,那么针对白名单、信息学奥赛,以及这个跟大学强基计划挂钩,给这些孩子提供一个非常好的通道。
记者: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有哪些不同的教育侧重点?
赵勇:针对这个小学的低年级部,作为他们来讲,主要在启蒙教育阶段,让他们了解身边的一些人工智能以及在体验和感知方面,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比如孩子们现在都有手机那么手机里头很多APP,其实也是有这种人工智能大模型的推送;针对小学的高年级部还有初中学生,他们由于年龄的增长,对于这种使用人工智能来促进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应该说这方面是必须的,我们也倡导孩子们能够在应用人工智能提升自己这种学习的方式,提高学习的效率进行个性化指导方面,我们也在加强这方面的训练,特别是对人工智能大模型如何进行提问,如何有批判性思维这方面进行训练;针对高中学生,我觉得主要是结合咱们的这种跨学科的学习还有项目式的学习,基于人工智能能够实际的创造还有实际的应用,来解决我们的身边的一些事情,来为我们的学校、为他们自己的家庭提高人工智能的应用水平。在这个过程当中,我觉得孩子们能够正确的处理人与社会、人与技术的关系,同时提升他们的这种综合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还有与人合作的能力。这些在孩子未来发展中,都是不可或缺的。
记者:人工智能教育的前提是以人为本,如何平衡人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赵勇:其实在社会上也有很多声音,提出了比如说机器将来是否能代替老师,其实回答是非常准确的,肯定是代替不了的。一方面从人工智能本身发展来看,人工智能是为人所用的,人是要驾驭人工智能的,为我所用,来提升自己的这种生活、学习的品质和效率;第二方面就是从人工智能本身来讲,就是他在实际应用中,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很深远的,所以这方面如何平衡我们聚焦两个点,第一个点就是对老师来讲要达到应用为王,安全可靠这些原则,比如老师他在应用各种大模型的时候要知道这个大模型对于他的备课教学,还有试题批阅甚至评价有哪些支撑,特别是在人工智能背后的大数据方面如何用大数据来精准的对学生进行指导、评价还有精准的这种教学;另外老师通过人工大模型也会向学生推介哪些大模型适合学生,而且在这个推进过程中也是要引导学生能够注重这种社会伦理、还有数据的隐私保护,也就是说老师在用机器提升自己也在指导学生,同时来助推学生发展;第二方面,从学生角度来讲,我觉得在他生活中有很多已经应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比如对他们的这种出行、购物、娱乐、身心健康等已经有很多场景来让他体验,就是他已经生活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这是逃脱不了的,而且要主动的适应;另外一方面就是通过学校的课程,能让他理性的认知这大模型的背景,以及前沿的应用,甚至对于有余力的学生,他可以进行这方面的开发,来整合来提升自己对人工智能这方面的驾驭能力,特别是有志向在人工智能发展的这些学生,也可以通过学校长链条的培养,比如我们学校现在有1+3培养实验项目,就是结合人工智能,进行4年的长链条培养,那么未来我们也会打通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这个更加长链条的培养为国家也输送一些具有人工智能潜质的、热衷于国家科技发展的这方面的后备人才。